同叙桑梓情 共绘新愿景
发表时间:2023-05-23    来源:

 

 

本报讯(融媒记者张雨嘉黄悦涛陈燕)5月21日下午,参加完江苏发展大会和苏州发展大会的20多位常熟籍海内外嘉宾回到家乡,开展“共襄苏州发展行”常熟行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和交流,感受家乡巨变,共谋常熟未来发展。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是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在外奋斗40多年,家乡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尤其是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发展,更是金立群情之所系。“近十年间,家乡的变化是很大的,经济是可持续的,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不断在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是有前瞻性的。”金立群说。

在苏州发展大会上,金立群和海内外的苏州人一道,畅叙乡情,共谋发展。“一定要着眼于全球的地缘政治情况、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我们的发展方向,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和新的观念。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以为家乡出力、作贡献的方式,来寄托乡情。”金立群说。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电缆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黄崇祺来到常熟地标“小蛮腰”,参加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苏州市 第35届科普宣传周、常熟市第31届科普宣传周开幕仪式。黄崇祺说:“这次回来,感觉到常熟的城市规划设计做得非常详细务实。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环境都越来越好,政府部门办事很实在,这都是看得见的。常熟有这么好的条 件,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面加快推进,在县级市的竞争中更上一层楼。”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世界英语教育研究基金会主席刘骏是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苏州发展大会结束后,刘骏回到常熟,来到了常熟理工学院。他首先参观了学院的校史馆,随后与学院领导就两地大学交流合作事项展开讨论。“国家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常熟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学生们不仅会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会在企业实践中体验式学习,积累实战经验。”刘骏说,虽然身在澳门,自己却时刻心系家乡发展,尤其牵挂家乡的教育事业。每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到常熟了解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回到常熟,他的第一感受就是家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人才越来越多了。

刘骏出生于常熟,求学在苏州。从苏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刘骏没有停止学习进取的步伐。1996年,他顺利获得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博士学位,并于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持续深耕英语教学领域。作为走向世界的常熟学子,刘骏深知教育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性。他表示,回到澳门,除了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常熟、了解常熟外,还希望和常熟在教育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前不久,我们和苏州建立了苏澳人才流动站,共同培养人才。我希望有更多常熟理工学院的学子来澳门进修,澳门的学生到苏州学习,这样的双向交流可以为祖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刘骏说。

“登‘小蛮腰’,上去一看非常震惊。常熟的交通真是越来越发达了,不仅有四通八达的高架,还有高铁站。”孟加拉长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世界侨商协会副会长陈美楼说,众所周知,常熟是鱼米之乡、纺织之乡、服装之乡,这次回到家乡看到常熟有好多高新科技企业。常熟发展如此迅猛,作为常熟人,她感到非常自豪。

陈美楼是常熟人,2000年和家人一起前往孟加拉国办厂。因为疫情原因,阔别家乡三年,家乡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让她十分感慨。心怀桑梓,合作共赢。多年来,陈美楼致力于推进中孟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间的贸易往来牵线搭桥。与此同时,她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曾第一时间捐赠口罩等物资,助力家乡抗击疫情。她表示,希望常熟今后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更多的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把优秀人才、高新科技项目引进来;另一方面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把常熟可以‘走出去’的产品推广出去。”

《澳门焦点报》社长范益民是常熟尚湖镇人。上世纪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初期,二十出头的他离开家乡南漂到澳门,在澳门《华侨报》当了一名记者。澳门回归祖国后不久,范益民创办了以宣传爱国爱澳思想为宗旨的中文时事新闻类报刊《澳门焦点报》。在从事新闻工作的30多年里,范益民幸运地经历并见证了澳门大转变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虽然我常年在澳门生活工作,但对家乡的关心关注从未减少。”范益民说,家乡常熟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港湾。

这次回家,范益民参观了“小蛮腰”,吃了蕈油面,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澳门和常熟最近几年交流频繁,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范益民表示,自己将继续发挥专业方面的作用,当好两地文化交流宣传的使者,同时更加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宣传好常熟,为常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陆 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