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常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表时间:2023-06-20    来源:

编者按

今年,常熟喜迎撤县设市40周年。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解放日报》、《苏州日报》等央媒和省市媒体纷纷聚焦常熟,亮出一幕幕这片大地40年来发生的伟大变革,取得的累累硕果。常熟何以引起央媒、省媒连续瞩目?常熟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解读报道,汇集各大媒体点睛之笔,剖析常熟不惑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融媒记者曹伟锋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江南初夏,万物葱茏。长江之滨,岁岁常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40年前,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改革开放后获批的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县级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从此拉开,蹄疾步稳。

亦如新华社报道常熟:光阴荏苒,常熟不惑。“常”是恒心定力,把平常做成超常;“熟”是静心沉稳,锚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笃定前行。

前行的脚步铿锵有力,发展的步子稳健如斯。何以常熟?首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蹄疾步稳

植根于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常熟,山湖相拥,河网密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发展的渴望从来不是背离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养育了一代代常熟人,常熟因此人文荟萃,景运昌盛,常熟人因此对生态更加执着,更为倾心。

保护,才能溪水通海;追绿,得以青山入城。

一方面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以上,另一方面,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每年约5%的幅度递减,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3%。

“这40年间,常熟在优渥的生态基底上,年复一年地精雕细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示范工程,让城市生态魅力不断彰显。”《新华日报》如是表述。

要说生态魅力,例子是不胜枚举的。2016年,常熟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会上通过了旨在加强湿地城市认证体系的《常熟宣言》;2018年,常熟以国家林草局遴选提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2022年,常熟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创新模式获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奖项之一——“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年度奖项。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个个国字号荣誉相继“相中”这座城市。

何以常熟?“生态是城市的命脉。”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只是歌词,而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回忆。

“道路宽阔整洁、绿树成荫,两侧的田园风光更是美不胜收。”刚在家门口参加2023常熟美丽乡村健康跑的尚湖镇新鑫村村民顾芳说。

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答案在其中。

发展底色

浸润于产业生态相向而行

守住绿色本底,比的是耐心,靠的是决心。

有耐心、有决心护好生态财富,绿水青山早晚变金山银山。常熟将美丽常熟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轴主线,初衷由此可见一斑。

守护绿色,在于长远的目光。

就拿昆承湖来说,这颗常熟的明珠,近年来湖水水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当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提质。如今,中新昆承湖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成为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融合创新区核心区,UWC+创新岛、数字科技岛、低碳科技岛、中新创智岛……“一湖十岛”的远见和蓝图必将点亮环湖全景,带来产业蝶变。

昆承湖畔工作生活的人最有发言权。“我们目睹了湖水和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期待着学子们在完成更高等级的学业后,能回到常熟,回馈这里,为常熟的未来作贡献。”中国常熟世联学院校长西蒙·海德说。

“绿色是常熟给人的第一观感,也是最鲜明的发展底色。较早提出考核不唯GDP,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特别在沙家浜、尚湖虞山等‘黄金地带’,顶住开发冲动坚决‘留白’。”“布局重大基建项目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这是《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中的常熟。

绿色,是思维的转变。“于是,常熟在以‘354’产业格局为主攻方向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绿色新兴产业。”这是《苏州日报》笔下的常熟。

守护绿色,在于措施的实在。

常熟在苏州地区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办法等生态制度,树立鲜明的发展导向。坚决推进长江大保护,完成沿江补绿增绿面积近5000亩,铁黄沙及螺蛳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被列入省长江大保护特色工作清单。

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5%;实现各类垃圾全量处理,被住建部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深入打好污防攻坚战,近5年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8345家……

一组组数据鲜明清晰。“生态常熟不仅让发展更有温度,也让幸福更具质感。”绿色与产业如何并行?《苏州日报》认为:“常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常熟的生态之美,始终坚持产业升级方向与生态文明导向并行不悖,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是有效的方法论,让产业涂上生态底色,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必然有更强的底气。

绿色种子

发芽于美丽常熟美好生活

守住绿色,幸福如常。

环境的增绿是基础,产业的趋绿是升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代代常熟人心中的向绿、爱绿、护绿。

54岁的姚振新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环保志愿服务超1万次,团队总活动时长超10万小时。在他的带领下,常熟尚蓝绿色环保俱乐部成员从16人发展到700多人,守护着望虞河、白茆塘、张家港河等重要河流以及常熟境内大小湿地。

“90后鱼爸爸”的故事耳熟能详,一条条濒危的中华鲟得到细心养育,被顺利放归长江。很多渔民还自发成为护鱼人,让中华鲟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

2019年起推进的“千村美居”建设过程中,村民、乡贤、志愿者、党员干部一起护绿的故事更是多得数不过来。目前,常熟已累计实施“千村美居”村(组)近3800个。村民居住的环境变美了,“千村美居”因而也成为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民本工程。“‘千村美居’工程,是常熟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创新实践。”《苏州日报》报道说。

常熟人护绿的理念还走出常熟。

在雄安新区,南大常熟研究院成功入围生态湿地先进治理技术招选名单,参与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白洋淀生态清淤扩大试点工程等多个工程的设计,以常熟湿地模式服务雄安新区生态修复,助力雄安新区“生态之城”建设。

“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常熟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建筑(装修)垃圾处置“常熟模式”带到当地,帮助安吉的建筑装修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由是,绿色的种子,发芽于常熟,更不止于常熟。

责任编辑:陆 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