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誓言,践行49年忠诚与担当
发表时间:2021-05-17    来源:

文/融媒记者 葛洁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降临到这个大千世界,却看不见灿烂阳光,听不到亲人呼唤,说不出心中渴望……这些儿童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有那么一群“特别”的人,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群“折翼天使”,在孜孜不倦地改变着他们不幸的命运。

在常熟,就有一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哑父”的人,他用近半个世纪的绵绵春秋,无悔地为这些不幸的残障孩童付出全部的爱,让他们拥有金色的童年,获得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成长空间。他,就是曾赴京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好人、江苏省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市道德模范,现任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顾问的陆振华。

1973年,陆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那一年,苏州筹建第一所基层特殊学校——苏州地区昆山聋哑学校,面向昆山、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地区招收听障残疾学生。作为师范学校毕业生的陆振华被分配到了这里。事实上,初出茅庐的陆振华学习的是物理化学,原先准备当一名初中教师。听说被分配到聋哑学校,陆振华也没想太多,“党叫干啥就干啥,叫我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特殊教育的漫漫征程。

然而,陆振华来到昆山聋哑学校时,迎接他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名教师的“空壳学校”。陆振华一行来到学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会聋人手语,掌握与听障残疾学生交流的本领。

陆振华和四位同事一起来到无锡市聋哑学校,跟随老师学习聋人手语。从吃饭、睡觉、行走等单词学起,整天死记硬背,不停地比划手势。在半年实习时间里,陆振华从未回家过一次。周末休息,他就和听障残疾学生聊天,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通过深入交流,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半年后,陆振华一行“学成”归来,立即干起了两件事:一是扩建校舍,当上了临时的“运输工”。顶着炎炎烈日,他们用黄鱼车人拉手推,硬是从离校四五公里外的火车站拉回了上百吨砖头、木材。二是奔赴苏州地区各县市招生,深入到社区、生产队的听障残疾儿童家庭,实地考察,观察这些孩子是否具备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在陆振华和大伙儿的艰苦努力下,昆山聋哑学校于1974年9月准时开学,设两个班级,有48名学生。

然而,由于培训期较短,老师们掌握的只是初级手语,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陆振华先后到上海多家聋哑学校参观学习,向专家取经,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整理各地的聋哑手语,并结合自身实践,汇编成手语教案,供教师们教学之用。

1976年9月,陆振华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进入创建不久的常熟聋哑学校任教。作为骨干教师,陆振华挑起了教学研究的重任。可在当时,文字的普及率尚且不高,通用的手语词汇更是少之又少。普通儿童到读小学的时候掌握有声语言的词汇量已经达到6000,听障残疾儿童通常要学习六年后才掌握2000个词汇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此后10年间,陆振华着手编写系统的手语教案。他将日常词汇按照26个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下来,并在旁边依次标注手语手势。他将十万字的手写内容汇编成册,并邀请美术老师按照文字注解将手势一一画出来。这本珍贵的《聋人手语图》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地区聋哑学校首本自创通用教材。

《聋人手语图》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陆振华在特殊教学研究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进入新世纪,他撰写的新书一本又一本相继出版。《聋人手语500句》《实用手语2000》《特殊学校语文教育100法》《聋童康复之路》《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与特教班建设》《融合教育“常熟模式”》……这些不仅是他半个世纪创新特教工作的经验结晶,更成为他坚守近半个世纪特教生涯,为残障群体奉献的有力证明。

责任编辑:章 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