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水乡风貌 留住美丽乡愁
发表时间:2023-11-17    来源:

 

/融媒记者张怡心

“小时候出门都是土路,周边杂草丛生,还有私搭乱放现象。现在真是焕然一新,节假日带孩子回来看看父母,就像度假一样。”古里镇琴东村“80后”村民王鸣江说。走进琴东村,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宅前屋后干净整洁,小游园绿树成荫,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古里镇始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将“千村美居”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坚持以民为本,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镇现有保留村庄290个,目前已累计建成常熟市美丽宜居村庄221个,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81个,“千村美居”总体覆盖率达到82.5%,惠及村民1.1万户。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那里曾经是一处违建。”陈塘村党委书记张雪燕指着不远处的停车场说道。拆除违建后建了停车场,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片区域搭木棚,村民对此很满意。但由于涉及村民利益,清障拆违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这一直是“千村美居”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陈塘村张村有一位村民在家门口平房里养了40多只羊,妨碍了村庄道路施工。张雪燕前后上门30多次,不畏冷言冷语,愣是把冷板凳坐成了热板凳,也最终解开了村民的心结。违建顺利拆除,道路按时贯通,绿化点缀两旁,原本整治的难点成为了亮点,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成果也自觉加入“千村美居”工作中。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张雪燕带领村两委成员日夜兼程,用100多天完成了6个“千村美居”点位的建设。

陈塘村聚焦村民需求、俯下身子真抓实干的故事正是古里镇以“千村美居”创新路径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千村美居”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干群连心,也得益于规划先行,让工作开展有了抓手。古里镇每个村都有“3张图”,分别是村庄布点规划图、农村住房规划定位方案图和村庄优化提升方案图。这些图是各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新乡贤等一批在当地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和村民代表在一次次讨论中商议形成的。

在建设过程中,古里镇尊重自然肌理、践行生态理念,坚持以乡土自然取代贪大求洋,用小修小补取代大拆大建,以组团式打造体现村庄风貌的整体性、统一性,以差异化定位村庄建设风格,突出“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点一景”,展现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貌,让村民留得住“乡愁”。

村庄环境改善后,如何加强管理、夯实整治成果成了关键。古里镇认真落实人居环境“五治融合”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面子”美到“里子”。

康博村网格员陆闵祎每天会在村里走上两回,遇到违规摆摊、车辆乱停等情况就会用手机拍下照片并上传到古里镇集成指挥中心。后台系统会根据情况快速派遣城管、环保、安监等部门人员赶赴处置,全流程留痕,让整治过程形成闭环。“以前遇到一些情况,到底该找哪个部门处理有点搞不清楚,有了中心这个‘智慧大脑’后方便多了,效率也提高了。”陆闵祎说。

古里镇着力推进“精网微格”建设,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2.0版本,将全镇细分成650个微网格,进一步缩小治理半径,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庄”,通过数据“上云”等数字化手段,为长效管护提“智”增“速”。

随着“千村美居”工作的持续推进,古里镇在注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着力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整理好自己的小院子,包干区也打扫好,眼中所见都干干净净,心情愉悦,住着也舒心。”每周三是李市村沈家湾宅基村民周锦明包干“值日”的日子。他都会准时到位,对平时容易忽视、较难清理的卫生死角进行仔细检查,并清理干净。

村民不仅是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古里镇以“小切口”打开共治共享“大格局”,各村以宅前屋后整齐摆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蔬菜畜禽规范种养、公共区域共同爱护等为考核重点“量身定制”考评办法,通过推行“积分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激励村民持之以恒管好“小家”。

责任编辑:陆 怡文